当自主确定着陆区域后,着陆巡视器会在缓冲机构和气囊的保护下抵达火星表面。

每个人的数据规范格式都不一样的,整合在一起也是很挠头的事情。共享是目标 科学探索推进人类共同认知 在联盟中贡献数据,不会限制团队各自研究成果的发表,这个模式得到了联盟成员的点赞。

科瓦列夫推广人:沃德很渴望大战

无端地揣度,科学家们可以为某个项目的首席暗地较劲。张泽民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院长金荣华的直言爽语仍记忆犹新,他对我说,你们分析还缺哪方面数据,缺什么告诉我们就重新安排实验并进行分析补充,后续就应要求发来了大量补充数据。第三条,团队不以各自的单位申请任何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属于公有。曾经人们一度片面地认为,样本、数据会被视为研究团队的私有财产,不敢或者不愿共享。联盟组建伊始就制定了3条规则。

张泽民说,为了真知的探求,为了共同的目标,走出自己的小格局,将信息孤岛融合起来,一切顺理成章。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催化学报》在奔向世界的同时,也保持着自己的文化自信:英文刊名仍为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保留了Chinese。

2019年,这篇论文入选第四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但李灿一直向编辑部同仁强调:我们无须在乎影响因子的高低,而要关心影响因子是否健康。目前,一个年产6000吨的生产线已经投产,国内多家氯碱企业已经开始使用他们的产品。对当时的中国师生来说,这是最自然不过的选择。

李灿对这项工作很感兴趣,再三强调这种富有原创性的工作,一定要保证时效性,一定要发在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期刊上。期刊的logo设计也采用了极具中国特色的红色印章元素。

科瓦列夫推广人:沃德很渴望大战

为了全世界,才能走向全世界 催化是中国的优势学科,部分研究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李灿相信,催化事业是为全人类服务的事业,催化期刊也理应为全世界作出贡献。她先请《催化学报》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李灿读了初稿。论文投到《催化学报》后,经由期刊特色的快速处理通道,不到一周时间就被接收、不到一个月就正式刊发了。

科研人员选择期刊投稿,就像高考填志愿一样,既珍重又谨慎。研究型论文则要关注催化反应内在机制和关键问题的解析,要聚焦新材料、新机理及新应用,为其他研究者提供指导和助力 在用这些思想指导自己的科研实践时,他越来越认识到,作者与期刊的这种友谊,可以让双方都变得更好。很快,李瑛就收到了数十家企业的反馈。和作者成为真正的朋友 2017年,华南农业大学研究员李鑫的一项基础研究工作发表在《催化学报》上,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

这样既能体现我们自己的科研水准,也能帮助期刊提升影响力。如果把这个巨大的产业看作一只木桶,最短的那块木板就是催化剂。

科瓦列夫推广人:沃德很渴望大战

如果语言不够地道,编辑会提供免费的英文润色。重要领域的重要期刊,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总是发挥着重要作用。

尹红梅说,当前我们以国际老牌催化期刊Journal of Catalysis为榜样,强调发表工作的深度和系统性,不盲目追求热点方向,在跟踪报道前沿成果的同时,也兼顾传统催化及应用基础催化研究成果。如果稿件符合要求,很快就会被接收,反之也能及时得到反馈,不影响转投其他杂志。《催化学报》编辑部主任尹红梅对《中国科学报》说,作为我国唯一被SCI收录的催化英文刊,《催化学报》理应担负使命,尽快发展成为国际催化领域的旗舰期刊,为推动催化科学技术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作出应有的贡献。在国内外众多学术期刊中,李瑛选择了《催化学报》。自创刊以来,《催化学报》发布过许多重磅成果: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闵恩泽院士的代表性贡献非晶态镍合金催化剂。当年向《催化学报》投稿的学生,如今已经成长为知名科学家和刊物主编。

我也给很多期刊投过稿,但《催化学报》提供的一些服务,是我在别处从未见过的。但目前,国内的催化类期刊还不能代表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科研水平。

也有人质疑,学术期刊有必要这么贴心吗?有必要这么低姿态吗? 对此,身为主编的李灿有自己的看法:期刊与作者,就像是水和鱼的关系:没有鱼,水就不是活水。我们要搭建一个在同行眼里有品位的平台,让大家心悦诚服地把最好的作品投给我们。

他对这本期刊的种种特色都如数家珍,对期刊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非常关心。不仅如此,期刊还专门在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为这项工作做了推广。

国际化固然会带来挑战,但更多的,是机遇。这种催化剂经济高效,却有一个致命弱点:热稳定性极差。刘中民院士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推动我国煤制烯烃战略产业发展的工作甲醇制烯烃技术 事实上,国内许多获得催化相关重要奖励的工作,早期研究大多发表在《催化学报》上。李灿看着《催化学报》一路走来,他知道,这只是螺旋式上升中必然要经过的一环: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用爱国情怀来说服作者投稿,而是跟国际上的同类刊物竞争。

期刊简介 《催化学报》创刊于1980年,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中国化学会共同主办,英文电子版全文在Elsevier集团的ScienceDirect平台上出版,是中国化学会催化学会会刊。最初是每期从中文刊中选出5篇高质量文章译成英文在国际版发表,此后逐年加大国际版发表量。

2006年起,《催化学报》开始与国际出版商Elsevier集团合作,打开了一扇面向全世界读者的窗口。这些工作不仅在科学上实现了重大突破,也在国民经济中产生了重大影响。

氯化汞催化剂是目前乙炔法氯乙烯工业上唯一实现产业化应用的催化剂。李瑛团队经过多年探索,终于找到了解决方案。

正是这样的优秀作品,塑造了期刊影响因子的骨骼和肌肉。未来,我们希望能争取到更广泛更优质的国际稿源。李瑛说,这一次,我们的志愿填对了。作者:李晨阳 来源: 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1/2/5 8:58:21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催化学报》: 既民族,又世界 ■本报记者 李晨阳 聚氯乙烯(PVC)居世界五大通用塑料之首,而中国是世界PVC制造第一大国。

近10年间,《催化学报》的影响因子从不到1,一路攀升到6.146,在国际22种催化类期刊中排名第7位。《中国科学报》 (2021-02-05 第1版 要闻)。

我们也一直在向国际上的优秀期刊学习。浙江工业大学教授李瑛团队对这个问题研究多年,曙光终于出现的时刻,她首先想到,要把这项原创性的研究工作投到国产期刊《催化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上。

他阐释着健康的涵义,我们要坚持发表原创性高水平研究成果,倡导优良学风,引导学术界健康地发展。他不仅愿意把自己最好的工作投到《催化学报》,还在写稿阶段就从期刊的角度做一些考量。

文章发布:2025-04-05 11:13:50

本文链接: http://87adv.onlinekreditetestsiegergerade.org/qai/0070.html